《风雨天一阁》读后感800字?【连载】余秋雨:文化苦旅并不苦--16.风雨天一阁

2024-05-17 11:30:16 :33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800字?【连载】余秋雨:文化苦旅并不苦--16.风雨天一阁

本文目录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800字

  也许是源自内心那份坚守和执着,也许是对传统文化的仰慕,读完余秋雨《风雨天一阁》的那一刻,我分明感到那源于历史深处的思索,如袅袅茶韵,飘然溢于纸外。   天一阁是一座古代藏书楼,它的主人是范钦。范钦对书的痴迷,不言而喻,这使得他到处搜集书籍,成就了天一阁。   天一阁当然不会那么太平,不过“书不可分”已成了范家的不二法则。真正对天一阁造成巨大威胁的居然是小偷,先被小偷拆墙偷书,后又被一个叫薛继渭的偷儿偷走了一半的珍贵书籍。幸遇商务印书馆馆长拨巨资抢救,藏于东方图书馆“涵芬楼”内,但此楼最终又毁于日军战火。   没有焚毁的,是天一阁本身,它这位满脸哲思的老人注视着一切后人,仿佛在说:“我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我是不会被轻易破坏的。”   要想让一本书保存几百年,是极其困难的,必须防止火烧、水吞、虫蛀、霉烂和窃贼等一系列书的克星。可见,天一阁保存至今有多困难。可是它坚持下来了,一次次磨难,一次次挫折;同样,也是一次次洗礼,一次次升华。   确实,懂得坚守,内心执着的人,他们往往更容易成功。如余秋雨先生,他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万公里考察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如杂技演员,在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败之后,才换来舞台上的鲜花和掌声。赵丽宏笔下的《顶碗少年》,不是失败了两次,最后一次才成功吗?又如运动员们,他们在训练的时候,在比赛的时候,在遇到各种对手的时候,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他们没有放弃,内心执着,朝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前进着。你说,他们的成功难道不需要坚守吗?   有很多坚持不了的人,他们失败了。弹钢琴时遇到难弹的曲子,便说“不弹了”;练毛笔时,遇到难写的字时,便说“不写了”;爬山时,头上顶着炎炎的烈日,脚下是陡峭的山崖,看见离山顶还有很远的距离,便说“不爬了”。这些不能坚持到底的人不知道啊,只有爬上山顶,才能见到最美丽的风景。   天一阁执着坚守、传承千年,但因历经风雨,也确实承载了太多。我们这个发明了象形文字,发明了纸,又发明印刷术的民族,为何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会如此艰难。“血战前行的历史”中,战火一次次焚烧着脆薄的纸页;历史滚滚的车轮把我们带向新的征程,也碾压了一切。   传统节日很少有人记起:端午节不赛龙舟了,重阳节不登高了。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地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   传统的歌舞面临失传: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   所幸,这些已引起了重视;历史,终将被改写。   天一阁将永久屹立于风雨中。

【连载】余秋雨:文化苦旅并不苦--16.风雨天一阁

背景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读余秋雨,有的只是一种 苦涩的无奈。 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区,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 天一阁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但是保护起来难度很大。当时天一阁创始人范钦的嫡系子孙范鹿其,负责守院。他告诉郑君伦和那一个班士兵,这里的规矩是,不能生火,不能吸烟,更不能翻书。战士们连平日做饭都只能去院外。范钦,(1506-1585)字尧卿,一作安钦,号东明。明代著名藏书家,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 。官至兵部右侍郎 ,酷爱典籍,为官多年,每至一地,广搜图书。 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建藏书楼名“天一阁”,至今有440年的历史了。阁四面临水,上通六间为一,中以书橱间隔;其下分六间。为古代藏书楼建筑典范。 浅析 《风雨天一阁》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唯一涉及中国藏书文化的散文.它不是单纯的写山水景物的散文,不是抒情的散文,也不是咏物散文,而是实现某种文化现象的脉络与意韵的散文,文中处处在言说历史与文化。 《文化苦旅》一书,更侧重中国文化的论题,他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待山川景物,写出来的文章就有了不同的涵义了,不仅仅是单纯的写景,也不是单纯的抒情或议论.余秋雨先生是站在一个独特的角度,用其独特的视角,用文化的聚光灯来表现文化的脉络与韵意。看了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使我们可以注意到中国文化中有这样一个领域,和这样一个学科的分支.可以说“天一阁”这个地方,是中国藏书史上绝对不能回避的一个很重要的书楼. 它是一个很有特点的藏书楼,它凝聚了中国封建社会图书收藏、流传的基本特点.天一阁的故事,天一阁的风风雨雨,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藏书史. 所以,作者也给文章命名为“风雨天一阁”.天一阁的地理位置在浙江的宁波,而文章由余秋雨这个宁波人来写,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明清以来的江、浙地区,文化氛围是很浓郁的,这个可能也是跟南宋迁都杭州后,中原的经济、文化和艺术的南移有很大的关系.受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法则的引导,城市、乡村的子弟读书成风气.在这样的一块土地上,出现天一阁这样的藏书楼,一切都显得很自然而然了. 《风雨天一阁》追叙了天一阁悲怆的藏书历史,歌颂了范钦及其后人可贵的文化良知.文题以“风雨”饰“天一阁”,敷设了全文的色调,结构了全文的材料,隐喻了全文的主旨. 1.赞叹以范钦为代表的优秀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和人格品位。2.回顾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感叹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渴求的悲怆和神圣。3.呼吁保护、传播天一阁乃至整个中国的优秀文化。4.倡导宁心静气地阅读,从中体会乐趣、汲取文化的养分。这篇写于上世纪末的散文对当今生活充满借鉴意义。各章节结构 开篇设定了特殊的天气——“台风袭来,暴雨如驻”,作者在这样冷飕飕 的氛围下登临天一阁,为文章奠定了沉厚凝重的基调。 第二节开头,以“极端艰难、极端悲怆”两词总起,这两词不仅是对范氏家族几百年的 藏书事业,更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之路的概括和形容。继而抛出成为一名藏书家的五个苛 刻条件,一笔略过历史上藏书事业的昙花一现和转瞬凋敝,由面及点,将目光聚焦在了范钦 和天一阁。  第三节叙议结合地详写范钦倾其一生建立起天一阁藏书基业,由事及理,抛出“健全人 格的文化良知”这一深刻命题,并通过范钦为官轶事以及与其他藏书家的对比进行阐释,佐 证范钦“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超越时间的意志力”的人格魅力与天一阁延续的 关系。  第四节叙述了天一阁的传承,通过藏书遗产继承、钱绣云悲剧、黄宗羲登楼、为编《四 库全书》献书这几个故事,引发了作者对珍贵典籍是“藏”还是“传”的思考。  如果说第四节浓墨重写“艰难”,那么第五节则轻描淡写“悲怆”,近代纷至沓来的失窃、 大火和战争,使天一阁风雨飘摇,千疮百孔。  尾节通过议论,以小见大,将文章主题由天一阁藏书升华到中国历史文化产业的高度, 一连串的问句收束全篇,文化传承任重道远,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什么、实践什么?  六节既独立成章又气势贯通 ,围绕天一阁以时间线索追溯其建立、传承、破坏和重建,而全文又以现在—过去—现在的潜 在线索,把情、景、事、理贯通融合,由天一阁兴衰推及对历史文化的赞叹和忧思。具体情节 《风雨天一阁》的开篇是一场冷飕飕的自然风雨。“院子里积水太深,才下脚,鞋统已经进水,唯一的办法是干脆脱掉鞋子,挽起裤管趟水进去.本来浑身早已被风雨搅得冷飕飕的了,赤脚进水立即通体一阵寒噤.就这样,我和裴明海行生相扶相持,高一脚低一脚地向藏书楼走去.” 这是实写,又是一种隐喻;这是表征,又是象征.暴雨如注下的天一阁,传递着浓浓的历史文化风雨的信息:关于它的得名,关于它的威严,关于它艰辛的收藏关于它悲怆的传承…… “不错,它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一句,可解读为作者对天一阁的总体观感,是作者叙述天一阁历史变化的总起句。 此句显露了“风雨”一词的本相,指岁月流逝这中的历史文化沧桑.于是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路写去。 到文章末了,作者这样归结道:“天一阁的藏书……作为一种古典文化事业和象征存在着,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联想到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怆和神圣.” 结尾处的文字,使“天一阁”的具象变成了“民族古老文化“这样一个涵盖面更为深广的意象,由此,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天一阁自然风雨和历史风雨的描述和议论。 感悟 《风雨天一阁》读罢,思考与惊叹并存。无论藏书者所采用的极端方式是否受到世俗大众的理解认同,我们都没有理由去否认藏书者莫大功勋。他们让中国传统 文化在颠沛流离中有了个歇脚的地方,而这种不遗余力的文化忠贞,成为中华传 统文化于乱世中余脉延存的支柱力量。但小小的天一阁,承载不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厚重 。当一个民族的文化靠一座藏书楼来寄托追思的时候,这个民族的文 化,就陷入相当危险的境地了。也许余秋雨推崇天一阁,就是因为它孤独地显现出藏书者极强的文化韧性和它对文化传承者们巨大的示范意义。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800字

   【第1篇】

  对宁波天一阁,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一间藏书楼上,但对于其藏书的艰辛,我直到读了《风雨天一阁》之后才解一、二,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情节便是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在弥留之际做的有些荒唐的遗产分配。

  范钦将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让两房在其中挑选。这是一个在很多人看来极其不公平的决定。万两白银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笔巨额财富,它可以让选择白银的一房一夜暴富,但一楼藏书从收益上来看便仿佛一个代代相传的负担,甚至可以说是只赔不赚,入不敷出的,范钦的这个分配可以说是将范氏沉重的义务——一种对文化的传承这种精神上的遗产和范氏巨大的权利——一种对财富的继承这种物质上的遗产分割得十分彻底。

  面对这两个一看便知道应该选择后者——这个在不履行义务的情况下便可以取得权力稳赚不赔的选项,范钦的大儿子范大冲立即开了口,就在我刚想着他抢得了先机占得了便宜并且嘲笑二房的犹豫时,下面的一段文字却立刻让我对之前心中所想的一切感到羞愧不已,令人吃惊的是范大冲不但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藏书楼,而且决定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来充当保养费,甚至开始了一场没完没了的接力赛!

  他这个毫无犹豫的选择令我佩服不已,有谁会真正为了一楼藏书而放弃万贯家财?有谁会真正做到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甚至在深深体会到父亲藏书之艰难后给自己的后代都戴上一份沉重的枷锁并且让其代代相传?这不仅让我想到了守陵人,他们一代复一代地赔上整个家族、所有子孙去看守、坚守一座冰冷的帝王陵墓,与其说是工作、义务还不如说是一种信念一种坚持,范氏家族也是如此,不过是从守陵人变成守书人罢了。那是一种不顾旁人的不解与嘲笑,不顾财富上的巨大开支,不顾岁月的流逝,不顾王朝的兴替,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时间的意志力。在他们的眼中藏书楼这时不是一个单纯的收藏着珍本、孤本的知识储蓄所,而是一个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他们藏书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范氏家族,更不是为了某一个王朝,而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他们是为了用一本本书籍使我们长期处于散乱状态和自发状态的精神天地变得整齐连贯充满凝聚力。可以说他们的行为是中国文化保存与流传艰辛历程的一个缩影。也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如范氏一样的家族、机构组成了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

  其实,我们也能在心中拥有一个天一阁,也能象范氏家族一般做一番保存流传中国文化的事业。

  也许我们没有天一阁中那种称得上是文物的书籍,但是唐诗、宋词、元曲这些流传至今、记载着各个王朝的兴衰历程的作品,它们的文化价值也决不输于藏书楼中的孤本、珍本;也许我们无法象范大冲一样义无反顾地放弃万两白银而选择藏书楼,但是背诵那些名篇名段并深入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也是对文化的一种尊重和继承;也许我们无法象范氏一样世世代代忍耐着痛苦、寂寞执着地传承着繁华的文化遗产,但是我们将自己喜爱的古文古诗等与他人分享、交流,那么也是在传承并发扬我们的中华文化!

  相信古代的天一阁是由一个范氏家族所支撑的,但现代的天一阁可以由我们共同支撑。

   【第2篇】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往今来,知识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便是书。取代了口耳相传,世界一下子因白纸黑字丰富多彩起来。书是不尽的财富、不竭的甘霖,但同时,它又是脆弱的。单薄的纸张似乎不堪文化之重,在历史的长河中纷纷流失,无数思想的结晶付诸东流,这不得不令人挽腕痛惜。于是,许多人挺身而出,甘当文化的守护者,纵使耗财耗力,默默无闻,这便是藏书家。

  正如书中所说,中华文明太丰富了,中会文化浩如烟海,一个一个方块字串成句,一句一句话连成篇,一篇一篇文章又成了书,多如牛毛的书。然而,单薄的纸张太脆弱了,偏偏又成了传承文化的最主要手段。文化在书里栖身,而那么多书又将归往何处?战火、天灾、祸乱,每一样都威胁着它。于是,便有藏书家。

  历代从不缺藏书家,但成功者寥寥。对这类人的要求是如此苛刻,他必须有足够的资产,有集书的夙愿并不辞辛劳,有敏锐的头脑及管理才能,精细的考虑和坚定的信仿,等等。这样,他才有可能成为文化的守护神。

  很可惜,若大的中国,只有一人,范钦,通过了这苛刻至极的考核,只有他,为中华文化找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落脚点。这已是上苍对中华文明的极大眷顾了。

  范钦穷其一生创建了天一阁,他身后,无数范氏子孙穷其一生地护了天一阁。犹如一场没完没了的接力,连交接奉的那一刻也不容人喘息。就这样奇迹般地传了一代又一代,这份坚持令人动容。范氏的确实煞费苦心,建立了一整套护楼保书的系统,使天一阁挺过了无数风霜雨雪,屹立至今。他们与其说在藏书,不如说在养书。

  他们有自己的矛盾,维持天一阁不倒似乎已不成问题,可是时间长了,范氏后人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藏书的目的何在?意义何走在?护着这一楼书,不予人看,不准变卖,为了什么?神圣的传递渐渐成了苦难的延续。他们不知道,也许数百年前的范增在盼望这样一个时代,一个天一阁能够大敞其门的时代。于是,纵然不愿,子子孙孙恪守祖训,毫无目的地供养定楼书卷,恭敬而惶恐。这些都使这一切变得怪异而扭曲。无止息地走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行者寒心,闻者悲悯。

  然而,天一阁依然屹立,从历史中沉重地走出来,来到我们面前。天一阁成了一件雕塑,一个符号,同时,它以丰富的内涵润泽现世,使成千上万人受益。范钦含笑了。无数范氏子孙可能先是惊愕,再从脑海中费力寻觅着藏书的最原始动机,最后释然。数百年的宿命烟消云散,饱经风霜的天一阁葬送了历史,迎来新的篇章。

  不可否认,天一阁是一个奇迹,支撑这个奇迹的是文化保存和流传 的艰辛,无数人的努力,以及一个古老民族的气节与风骨。我们在华夏大地上生存,同我们的祖先站的是同一片土地。那从源头淌下的清泉,滋养了我们,应该让它继续左流下去。天一阁淌下的一脉泉水,终将成河成江,汇聚成海。过去虽然已成为历史,然而我想,范氏子孙的那种文化良知不会随历史消失,就像文中所写:“我们这些人,在生命本质上无疑属于现代文化的创造者,但从遗传因子上考察,又无可逃遁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子遗。天一阁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华夏文明在此落脚,理应由此发扬光大。不只文化良知,许多高尚品格也应如此,理应如此。”

  天一阁,精神的守望者。

微信公众号搜索 精典说说美文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每天订阅到精典说说美文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散文赏析《风雨天一阁》

《风雨天一阁》的文化品析摘要:余秋雨的散文一直都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也得到许多评论家的好评。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更倾注于文化方面的塑造。散文中有着独特的文化视觉,用其独特的视角,用文化的聚光灯来表现文化的脉络与韵意。余秋雨还大胆的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因此,在他的《风雨天一阁》散文中主题是很突出的,文中时时闪耀着作者独到的思想光芒,作者还用准确、通俗的语言体现出其散文煽情的特点。本篇论文拟就其入选中学语文读本的《风雨天一阁》这篇散文从文化的角度上进行一些个人的品析。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学者、散文家。获过“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曾以其第一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震动文坛,从此打出“学者散文”(或曰“文化散文” )的旗帜,他的作品沉静而具有文化底蕴,因而受到读者喜爱。《风雨天一阁》这篇散文是 余秋雨先生在他1991年出版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篇。它甚至出现在几乎所有的中文网站或杂志上,从而也就顺理成章的入选中学语文名篇了。一、《风雨天一阁》的文化视角《风雨天一阁》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唯一涉及中国藏书文化的散文。它不是单纯的写山水景物的散文,不是抒情的散文,也不是咏物散文,而是实现某种文化现象的脉络与意韵的散文,文中处处在言说历史与文化。《文化苦旅》一书,更侧重中国文化的论题,他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待山川景物,写出来的文章就有了不同的涵义了,不仅仅是单纯的写景,也不是单纯的抒情或议论。余秋雨先生是站在一个独特的角度,用其独特的视角,用文化的聚光灯来表现文化的脉络与韵意。余秋雨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说到:“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余秋雨更看重的是山水景物上附有的中国文化。这也正是《文化苦旅》的散文特色。那么,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换句话说,一切都是人类的文化;饮食有饮食文化,建筑有建筑文化,旅游也有旅游文化等等。而且,不同的民族也有各自民族的沉淀的文化。同种文化,各民族各国也会有不同。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字的记载与流传,形成两种文化,一种是文字的内容,这就是历史了;一种是记载历史的方式、过程和变化的记载史,历史流传史。中国历史的流传靠的是书籍,所以,藏书史也就等于是藏书文化,只不过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可能从来都没有特别的去从藏书文化这个角度来思考过,观察过。看了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使我们可以注意到中国文化中有这样一个领域,和这样一个学科的分支。可以说“天一阁”这个地方,是中国藏书史上绝对不能回避的一个很重要的书楼。它是一个很有特点的藏书楼,它凝聚了中国封建社会图书收藏、流传的基本特点。天一阁的故事,天一阁的风风雨雨,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藏书史。所以,作者也给文章命名为“风雨天一阁”。天一阁的地理位置在浙江的宁波,而文章由余秋雨这个宁波人来写,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明清以来的江、浙地区,文化氛围是很浓郁的,这个可能也是跟南宋迁都杭州后,中原的经济、文化和艺术的南移有很大的关系。受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法则的引导,城市、乡村的子弟读书成风气。在这样的一块土地上,出现天一阁这样的藏书楼,一切都显得很自然而然了。二、《风雨天一阁》的文化意味《风雨天一阁》追叙了天一阁悲怆的藏书历史,歌颂了范钦及其后人可贵的文化良知。文题以“风雨”饰“天一阁”,敷设了全文的色调,结构了全文的材料,隐喻了全文的主旨。《风雨天一阁》的开篇是一场冷飕飕的自然风雨。“院子里积水太深,才下脚,鞋统已经进水,唯一的办法是干脆脱掉鞋子,挽起裤管趟水进去。本来浑身早已被风雨搅得冷飕飕的了,赤脚进水立即通体一阵寒噤。就这样,我和裴明海行生相扶相持,高一脚低一脚地向藏书楼走去。”这是实写,又是一种隐喻;这是表征,又是象征。暴雨如注下的天一阁,传递着浓浓的历史文化风雨的信息:关于它的得名,关于它的威严,关于它艰辛的收藏关于它悲怆的传承……第二部分“不错,它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一句,可解读为作者对天一阁的总体观感,是作者叙述天一阁历史变化的总起句。此句显露了“风雨”一词的本相,指岁月流逝这中的历史文化沧桑。于是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路写去,到文章末了,作者这样归结道:“天一阁的藏书……作为一种古典文化事业和象征存在着,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联想到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怆和神圣。”结尾处的文字,使“天一阁”的具象变成了“民族古老文化“这样一个涵盖面更为深广的意象,由此,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天一阁自然风雨和历史风雨的描述和议论,其实整体上是殊途同归于作者在《道士塔》、《莫高窟》等篇目中的思索,其主旨是一脉相承的。散文主旨的表述,不同于议论文。它需要意象来包容,使之具有艺术美;需要丰富的内容来充实,使之具有厚度和景深;还需要美的语言的灵动表达,使之具有弹性和质感。作为主治戏剧的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散文表述,是极具个性的。面对历史陈迹,作者陈述的不是风干了的历史,而是活生生的人物悲喜剧;不是教科书上硬梆梆的知性断语,而是体察人情、人性的现代感慨。于是,正如作者《自序》:“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入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怎么“奔泻而出”的呢?下面我们来品读余先生对“天一阁历史文化风雨”的表述。在这部分中,作者用戏剧家最擅长的语言,让故事成为正在上演的戏剧,用学者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博引与之相关的人物事件,用思想者最珍贵的识见,评点似乎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文章在高屋建瓴阐述文化传承需要的人格特征之后,天一阁的“源头人物”范钦出场了。范钦二十七岁考中进士便开始在全国各地当官。“他每到一地做官,总是非常留意搜集当地的……各种地方志、政书、实录以及历科试士录,明代各地仕人刻印的诗文集,本是很容易成为过眼烟云的东西,他也搜得不少。范钦是在公务之暇把玩书籍,而事实上他已经把人生的第一要务看成是搜集图书,做官倒成了业余,或者说,成了他搜集图书的必要手段。”可以感觉到这里的叙述,已经有较强的现场说故事的味道。紧接着,作者干脆将其设计成一个可能场景,“一天公务,也许是审理了一宗大案,也许是弹劾了一名贪官,也许是……然而他知道,这一切的重量加在一起也比不过傍晚时分差役递上的那个薄薄的蓝布包袱,那里边几册按他的意思搜集来的旧书,又要汇入行箧。他那小心翼翼翻动书页的声音,比开道的鸣锣和吆喝都要响亮。”这里我们可以感到,作者对范钦介绍与一般文章对历史人物的介绍方式有很大不同:他用“现代进行时态”来描述“过去完成时态”的历史,使人物和事件极具现场戏剧感。由此,把范钦“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的文化人格充分生动地上凸现了出来。其后,作者行锋一转,自然地将自己近年关注的“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命题纳入文中给予阐述,然后再用范钦的“顶撞皇亲”、“严嵩不敢加害”等轶事作为佐证。如果说,用“现代进行时态”再现历史,是余秋雨的第一种笔法的话,适时介入正描写的事件之中进行评述,可以看成余秋雨的第二种笔法。这种笔法使古代人物直接成为现代理念的审视对象,由此而成的感慨便接通古今,引人深思。散文的“散”,需要宕开一笔。作为学者,面对一个历史人物,头脑中自然地会浮想出许多与之相似、相关的人物事件。这里,作者写到范钦,便将范钦与当时也很有名的书法家、收藏家丰坊作了比较,和范钦的侄子范大澈作了比较。博引及联想式的评述,是余先生的第三种笔法。这样的结果,从艺术角度讲,使文章具有丰满厚实之美。从主旨角度来说,突出了“范钦身上所支撑的一种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时间的意志力”。范钦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作者的叙述也移到了天一阁传人的身上。就这样,一个戏剧化的遗产分割场景出现了。这是用“现代进行时态”描述的古代故事:“活到80高龄的范钦终于走到了生命尽头,他把大儿子和二媳妇(二儿子已亡故)叫到跟前,安排遗产继承事项。老人在弥留之际还给后代出了一个难题,他把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让两房挑选。”紧接着,作者的“现代感慨”生成了。笔法是带着现代理念审视、议论历史事件。“我坚信这种遗产分割法老人已经反复考虑了几十年。实际上这是他自己给自己出的难题:要么后代中有人义无反顾、别无他求地承担艰苦的期待书事业,要么只能让这一切都随自己的生命烟消云散!他故意让遗嘱变得不近情理,让立志继承期待书的一方完全无利可图。因为他知道这时候只要有一丝掺假,再隔几代,假的成分会成倍地扩大,他也会重蹈其他期待书家的覆辙。”又接着的是“钱绣芸出嫁看书”的传奇上演了。写到这里,连作者自己也“觉得这里可以是一个文学作品了”。的确,当年范钦的藏书也许源于其生命的自主喜好和由此而升的理性文化自觉,而天一阁传人的藏书行为,则更需要一分“意志力”,即对前辈遗产以及苛刻的保藏规则的深刻体会或虔诚敬奉。另外,藏书的目的,本是为了流播文明,但要流播文明,却需要如此的冷面规则。前文所谓的“艰辛”,所谓的“悲怆”,也许就体现在这“传承”上面。作者用“再现”、“点评”、“博引”等多种笔法,生动深刻地传达了文化承继的悲怆与神圣。然而,最能体现范钦后人整体文化品位和人格品位的是,“范氏家族的各房竟一致同意黄宗羲先生登楼”读书。作者在这里感慨万千,“这里有选择,有裁断,有一个庞大的藏书世家的人格闪耀。”其后,作者用镜头感极强的语言写道“黄宗羲先生长衣布鞋,悄然登楼了。铜锁在一具具打开,……”天一阁终于走到了中国近代。秋风秋雨,使古老的藏书楼满楼风雨。文章的第五部分描述了藏书楼的厄运:窃贼和偷儿的光顾,书商的侵吞,兵火的毁焚……作者描述的景象还是那么感性:“潜入书楼,白天无声无息,晚上动手偷书,每日只以所带枣子充饥,东墙外的河上,有水船接运所偷书籍”,联想博引却异常的沉郁:“钱绣芸小姐哀怨地人仰望终身而未能上的楼板,黄宗羲先生小心翼翼地踩踏过的楼板,现在只留下偷儿吐出的一大堆枣核在上面。”沉郁之极便转为沉思。于是,余先生对“天一阁历史文化风雨”的表述,告一段落。文章进入第六部分—尾声部分,通过作者的议论,天一阁具象提升为“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而它建造、传承的过程中所遭逢到的种种坎坷和问题,也就是“古老文化”产生、承继过程的种种坎坷和问题了。这样说来,文章的主旨就不仅是一座文遗迹和与之相关的人了,文章所采用的种种手法,其实也可看成他本人对历史文化的说法了。三、《风雨天一阁》的创作特色(一)主题突出。全文在展开的时候是紧扣主题,内容安排详略得当,事例精心挑选;在对比衬托中论述层次分明,深入浅出,层层递进,前后呼应;六个层次,没有平均用力,一、二、五,六是淡写;三、四浓墨重彩。无论从篇幅,语气,事例都可以看出,作者的力气集中使用在第三、四部分上。同时其他部分虽然淡写,却也是有机组成部分,不可忽略的。(二)文中时时闪耀着作者独到的思想光芒。这也是他的散文敢称“文化散文”的原因。例如,作者进访天一阁那天正是碰上台风暴雨之后的第二天,院内汪洋一片,他只好赤足挽裤趟水而前……。作者马上联想到历史上学者登楼看书之难,想象成是天帝主持下举行一个狞厉的仪式,迫使学者在当代也要形貌虔诚的来朝拜。类似闲笔,其实是紧扣题目,把一种文化观念表达了出来,把对天一阁的敬畏,尊重(实际上是对文化的)诚惶诚恐的心情表达出来了。又如,选用钱绣芸姑娘的事例,从封建社会中妇女对文化的焦渴的角度来写,揭示了一个新的文化命题。再如,他在评论,介绍范钦的时候,从“健全人格”这个角度来观察论述,揭示范钦成功的原因。为什么偏偏是范钦,而不是才华更加出众,投入程度更加深的丰场和范大澈最后成功呢?还有对乾隆采访遗书,对天一阁是否一场浩劫的看法,都闪烁着作者个人的,独特见解的思想光芒。(三)语言准确、通俗、充满情感他的语言风格介于文学语言和理论语言之间。不象文学语言那么浪漫,也没有理论语言空泛的毛病;又不象理论语言那么精神和逻辑;也没有理论语言的枯燥干涩。是一种雅俗共赏,适应性较大的语言风格,行文中必要时也有煽情的段落。四 余秋雨式散文的文化意义(一)学术性、文化性、思想性的大散文余秋雨的散文不同于休闲散文,有人称之为“是一种学术性、文化性、思想性的大散文”。大散文,就是没有小家子气。休闲散文也可以是好散文,但是大散文却不是所有人都想写就写得出来的。要有文化修养,历史知识,有开放的现代意识,有对民族,传统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深刻理解和忧患意识,还要有文笔。余秋雨选择了文化散文这样一个角度切入,也可以称扬长避短,发挥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新路。(二)将历史、文化话题通俗化余秋雨的散文还有一层意义,就是将艰难的历史、文化话题通俗化了,这就是在大众与文化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所以雅俗共赏不仅是风格问题,也有大众观念,文化普及的意义。 余秋雨的散文是当今文化书籍的市场奇迹.在一切学术类,文化类专著都滞销、赔本的大形势下,余秋雨的散文却一版再版,成为畅销图书之一。余秋雨的散文能够畅销,盗版书能蜂拥而上,说明它的读者多。读者的选择也说明了他的成功,说明在这一点上有意义。20世纪的最后100天,香港凤凰卫星电视台的“千禧之旅”特邀请余秋雨,行程数万里路,考察人类几个最重要的文明发祥地。走一路,写一路,文章称《秋雨日记—千年巡拜》。后来文章也以连载的形式刊登在《北京晚报》上。这组文章“千年巡拜”的创意,显然源于《文化苦旅》,只不过一个是国内巡拜,一个是国际巡拜。余秋雨先生的讲学旅游,冲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行程更加远,范围也更加大,由中国到地球全人类的文化和文明之地了。(三)争论和批评对余秋雨先生散文的批评意见也相当活跃,争论相当激烈,这在文化界和学术界形成了一个可称“余秋雨现象”的热点。特别是有一本叫《十作家批判书》,专门收集对当红的10位作家的反面意见。其中批评余秋雨的那篇叫做《抹着文化口红游荡文坛》。这本书标榜的是“对当下中国文学的一次暴动和颠覆,把获取了不当声名的经典作家拉下神坛”。因此里面的批评意见都是比较尖锐的。另外还有一本书叫做《余秋雨现象批判》,收集的全部都是针对余秋雨散文的评论文章,两方面的都有。书的主旨是为读者提供一份20世纪90年代关于余秋雨现象的文化备忘录。争论和批评是正常的,也是需要的,余秋雨的散文不是十全十美的,某些文章可能还有一些硬伤,需要在正常的,积极的评价,将散文创作提高一个层次。而且,在多元化竞争的社会转型期,也需要各种文化选择和文化观念之间的碰撞、交融和磨合。争论有利于文化事业的整体成熟和繁荣。余秋雨的散文能引起这样的争论,本身就具有深远的意义。

《文化苦旅》——风雨天一阁

天一阁,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藏书楼,历尽千年的风风雨雨却依然散发着耀眼夺目的光芒,千年前的范钦大人建楼,千年间的范氏后人守楼,千年后的秋雨先生登楼,他们不尽相同,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些不同的人生,但是他们却又十分的相似,他们都有一个名字叫做学者。《风雨天一阁》是秋雨先生的著作《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总共分为八个部分,层层分明,每个部分分别讲述的是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故事,看似没有关联却又关系紧密。 在开始秋雨先生的登楼并不顺利,台风带来了暴雨,天一阁被雨水洗刷,院子里已经进满了雨水,风雨的阻挠让秋雨先生只能蹚水而入,风吹的冷嗖嗖的,但秋雨先生只是说:“我知道天一阁的分量,因此愿意接受上苍的这种安排,剥除斯文,剥除悠闲,脱下鞋子,卑躬屈膝,哆哆嗦嗦,恭敬朝拜。 这是一个学者对于书籍,对于文化的敬畏,秋雨先生望着天一阁,这一看便是一眼千年。 从古至今,文字都是人类成熟文明传承的重要媒介,文字汇聚而成的书籍便更是着传承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但它却十分脆弱,它有着太多太多的生死冤家,朝廷焚书,战乱毁书,水火吞书,凡此种种一本书要流传下来着实不易,所以说二百年的积存,可散于一朝,三千里的搜寻,可焚于一夕,书籍的长久流传,需要有人愿意用毕生的心血去守护。 范钦的一生是中国明代优秀文人一生的典型象征,科举考试,登入朝堂,却又被奸人有心陷害,被皇帝越贬越远,在风尘仆仆的奔波中,他开始收藏书籍,开始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所以说范钦的一生对于我们而言也是有很大的启发的,也许你的一生都在为了所谓的公务和事业而忙碌,但是这个这些事业却往往不是你真正想要做的,不是你对这个世界做的最主要的贡献,相反很多你自己也觉得是不务正业的事情,往往是你的心头之爱,这些事业也反而是你可以成就辉煌的地方,知道自己心中真正所向往的事情,不用管外界的流言蜚语,也不用管别人的异样目光,只需要知道吾心向,地狱也是天堂。 范钦搜寻了一生,他把毕生的心血都放在了天一阁上,以至于在他生命的最后他心底所念的也是他的天一阁,两个儿子一个单独继承权藏书,一个获得万两白银,在范钦心中天一阁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同时书不可分也已经成为了范钦的不二家法。 就这样一场没完没了的接力赛开始了,儿子会传给儿子,儿子的儿子也会传给儿子,世世代代他们的家族都在为了守护天一阁而努力,为了保护天一阁他们定下了许多规律,子孙无故不得入阁,甚至不惜用祭祀的资格来作为要挟,在这样的规矩下,有了太多无辜的牺牲者,“绣芸”便是其中一个,为了登上天一阁去看一看那些精美的藏书,她甚至嫁入范家,可是范家的规矩,是那么的严格,禁止妇女登楼也是其中的一条家规,绣芸郁郁而终,是古代女子的悲哀,在那样一个的缺少人文气息又没有婚姻自由的年代,一个女孩子想借着婚姻来多读一点书,其实是在以自己的脆弱生命与自己所在时代的文化进行斡旋。 也正是因为范氏家族这种不准登楼不准看书的家规,使得后来可以获得登楼的资格也成为了一种荣誉,几百年间也只有十余人才有这个资格,这样的改变是天一阁终于具有了显示本事人存在意义的机会,但是这样的机会却又是那样的渺小,直到乾隆决定编写《四库全书》,天一阁才有了大放异彩的机会,因为贡献了许多本珍稀的古籍,乾隆对此大加褒扬并奖赐,这是属于范氏家族的荣耀,也是属于天一阁的辉煌。 后面的几百年间,这座古老的藏书楼又开始经历了许多不一样的折难,偷书毁书,面对小偷,面对日本人的炮弹,天一阁都撑住了,他像是一个老人,看着,承受着,它成为了最重要的文化象征,它看着后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书生,看着长久不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欣慰的笑着。

风雨天一阁第二段的含义

文化传承。风雨天一阁第二段的含义不仅是对范氏家族几百年的藏书事业,更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之路的概括和形容,作为一个藏书楼,天一阁的分量已经远远超过它的实际功能,它是一个象征,象征意义之大,不是几句话所能说得清楚的。

余秋雨的 风雨天一阁 千古绝响 黑色的光亮 都江堰都讲的是什么

《风雨天一阁》是余秋雨的一篇散文,收录在《文化苦旅》之中。作者于风雨天中游览天一阁后所做千古绝响:嵇康死前弹广陵散成绝响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 出现过一批名副其实的铁血英雄,播扬过一种烈烈扬扬的生命意志,普及过“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政治逻辑,即便是再冷僻的陋巷荒陌,也因震慑、崇拜、窥测、兴奋而变得炯炯有神。突然,英雄们相继谢世了,英雄和英雄之间龙争虎斗了大半辈子,他们的年龄大致相仿,因此也总是在差不多的时间离开人间。像骤然挣脱了条条绷紧的绳索,历史一下子变得轻松,却又剧烈摇晃起来。英雄们留下的激情还在,后代还在,部下还在,亲信还在,但统治这一切的巨手却已在阴暗的墓穴里枯萎;与此同时,过去被英雄们的伟力所掩盖和制服着的各种社会力量又猛然涌起,为自己争夺权力和地位。这两种力量的冲撞,与过去英雄们的威严抗衡相比,低了好几个社会价值等级。于是,宏谋远图不见了,壮丽的鏖战不见了,历史的诗情不见了,代之以明争暗斗、上下其手、投机取巧,代之以权术、策反、谋害。当初的英雄们也会玩弄这一切,但玩弄仅止于玩弄,他们的奋斗主题仍然是响亮而富于人格魅力的。当英雄们逝去之后,手段性的一切成了主题,历史失去了放得到桌面上来的精神魂魄,进入到一种无序状态。专制的有序会酿造黑暗,混乱的无序也会酿造黑暗。我们习惯所说的乱世,就是指无序的黑暗。 魏晋,就是这样一个无序和黑暗的“后英雄时期”。黑色的光亮墨子的兼爱非攻都江堰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 三个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

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全文

  一  不知怎么回事,天一阁对于我,一直有一种奇怪的阻隔。  照理,我是读书人,它是藏书楼,我是宁波人,它在宁波城,早该频频往访的了,然而却一直不得其门而入。1976年春到宁波养病,住在我早年的老师盛钟健先生家。盛先生一直有心设法把我弄到天一阁里去看一段时间书,但按当时的情景,手续颇烦人,我也没有读书的心绪,只得作罢。后来情况好了,宁波市文化艺术界的朋友们总要定期邀我去讲点课,但我每次都是来去匆匆,始终没有去过天一阁。  是啊,现在大批到宁波作几日游的普通上海市民回来都在大谈天一阁,而我这个经常钻研天一阁藏本重印书籍、对天一阁的变迁历史相当熟悉的人却从未进过阁,实在说不过去。直到1990年8月我再一次到宁波讲课,终于在讲完的那一天支支吾吾地向主人提出了这个要求。主人是文化局副局长裴明海先生,天一阁正属他管辖,在对我的这个可怕缺漏大吃一惊之余立即决定,明天由他亲自陪同,进天一阁。  但是,就在这天晚上,台风袭来,暴雨如注,整个城市都在柔弱地颤抖。第二天上午如约来到天一阁时,只见大门内的前后天井、整个院子全是一片汪洋。打落的树叶在水面上翻卷,重重砖墙间透出湿冷冷的阴气。  看门的老人没想到文化局长会在这样的天气陪着客人前来,慌忙从清洁工人那里借来半高统雨鞋要我们穿上,还递来两把雨伞。但是,院子里积水太深,才下脚,鞋统已经进水,唯一的办法是干脆脱掉鞋子,挽起裤管蹚水进去。本来浑身早已被风雨搅得冷飕飕的了,赤脚进水立即通体一阵寒噤。就这样,我和裴明海先生相扶相持,高一脚低一脚地向藏书楼走去。天一阁,我要靠近前去怎么这样难呢?明明已经到了跟前,还把风雨大水作为最后一道屏障来阻拦。我知道,历史上的学者要进天一阁看书是难乎其难的事,或许,我今天进天一阁也要在天帝的主持下举行一个狞厉的仪式?  天一阁之所以叫天一阁,是创办人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义,想借水防火,来免去历来藏书者最大的忧患火灾。今天初次相见,上天分明将“天一生水”的奥义活生生地演绎给了我看,同时又逼迫我以最虔诚的形貌投入这个仪式,剥除斯文,剥除参观式的悠闲,甚至不让穿着鞋子踏入圣殿,背躬曲膝、哆哆嗦嗦地来到跟前。今天这里再也没有其他参观者,这一切岂不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安排?  二  不错,它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  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人种之一,让人惊叹地创造了独特而美丽的象形文字,创造简帛,然后又顺理成章地创造了纸和印刷术。这一切,本该迅速地催发出一个书籍海洋,把壮阔的华夏文明播扬翻腾。但是,野蛮的战火几乎不间断地在焚烧着脆薄的纸页,无边的愚昧更是在时时吞食着易碎的智慧。一个为写书、印书创造好了一切条件的民族竟不能堂而皇之地拥有和保存很多书,书籍在这块土地上始终是一种珍罕而又陌生的怪物,于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天地长期处于散乱状态和自发状态,它常常不知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己究竟是谁,要干什么。  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很有一些文人学士终年辛劳地以抄书、藏书为业,但清苦的读书人到底能藏多少书,而这些书又何以保证历几代而不流散呢?“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功名资财、良田巍楼尚且如此,更遑论区区几箱书?宫廷当然有不少书,但在清代之前,大多构不成整体文化意义上的藏书规格,又每每毁于改朝换代之际,是不能够去指望的。鉴于这种种情况,历史只能把藏书的事业托付给一些非常特殊的人物了。这种人必得长期为官,有足够的资财可以搜集书籍;这种人为官又最好各地迁移,使他们有可能搜集到散落四处的版本;这种人必须有极高的文化素养,对各种书籍的价值有迅捷的敏感;  这种人必须有清晰的管理头脑,从建藏书楼到设计书橱都有精明的考虑,从借阅规则到防火措施都有周密的安排;这种人还必须有超越时间的深入谋划,对如何使自己的后代把藏书保存下去有预先的构想。当这些苛刻的条件全都集于一身时,他才有可能成为古代中国的一名藏书家。  这样的藏书家委实也是出过一些的,但没过几代,他们的事业都相继萎谢。他们的名字可以写出长长一串,但他们的藏书却早已流散得一本不剩了。那么,这些名字也就组合成了一种没有成果的努力,一种似乎实现过而最终还是未能实现的悲剧性愿望。  能不能再出一个人呢,哪怕仅仅是一个,他可以把上述种种苛刻的条件提升得更加苛刻,他可以把管理、保存、继承诸项关节琢磨到极端,让偌大的中国留下一座藏书楼,一座,只是一座!上天,可怜可怜中国和中国文化吧。  这个人终于有了,他便是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  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阮元说:“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岿然独存。”  这就是说,自明至清数百年广阔的中国文化界所留下的一部分书籍文明,终于找到了一所可以稍加归拢的房子。  明以前的漫长历史,不去说它了,明以后没有被归拢的书籍,也不去说它了,我们只向这座房子叩个头致谢吧,感谢它为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个小小的栖脚处。  三  范钦是明代嘉靖年间人,自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到的地方很多,北至陕西、河南、南至两广、云南,东至福建、江西,都有他的宦迹。最后做到兵部右侍郎,官职不算小了。这就为他的藏书提供了充裕的财力基础和搜罗空间。在文化资料十分散乱又没有在这方面建立起像样的文化市场的当时,官职本身也是搜集书籍的重要依凭。他每到一地做官,总是非常留意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特别是搜集其他藏书家不甚重视、或无力获得的各种地方志、正书、实录以及历科试士录,明代各地仕人刻印的诗文集,本是很容易成为过眼烟云的东西,他也搜得不少。这一切,光有搜集的热心和资财就不够了。乍一看,他是在公务之暇把玩书籍,而事实上他已经把人生的第一要务看成是搜集图书,做官倒成了业余,或者说,成了他搜集图书的必要手段。他内心隐潜着的轻重判断是这样,历史的宏观裁断也是这样。好像历史要当时的中国出一个藏书家,于是把他放在一个颠簸九州的官位上来成全他。  一天公务,也许是审理了一宗大案,也许是弹劾了一名贪官,也许是调停了几处官场恩怨,也许是理顺了几项财政关系,衙堂威仪,朝野声誉,不一而足。然而他知道,这一切的重量加在一起也比不过傍晚时分差役递上的那个薄薄的蓝布包袱,那里边几册按他的意思搜集来的旧书,又要汇入行箧。他那小心翼翼翻动书页的声音,比开道的鸣锣和吆喝都要响亮。  范钦的选择,碰撞到了我近年来特别关心的一个命题: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没有这种东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他曾毫不客气地顶撞过当时在朝廷权势极盛的皇亲郭勋,因而遭到廷杖之罚,并下过监狱。后来在仕途上仍然耿直不阿,公然冒犯权奸严氏家族,严世藩想加害于他,而其父严嵩却说:“范钦是连郭勋都敢顶撞的人,你参了他的官,反而会让他更出名。”结果严氏家族竟奈何范钦不得。我们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到,一个成功的藏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个强健的人。  这一点我们不妨把范钦和他身边的其他藏书家作个比较。与范钦很要好的书法大师丰坊也是一个藏书家,他的字毫无疑问要比范钦写得好,一代书家董其昌曾非常钦佩地把他与文徵明并列,说他们两人是“墨池董狐”,可见在整个中国古代书法史上,他也是一个耀眼的星座。他在其他不少方面的学问也超过范钦,例如他的专著《五经世学》,就未必是范钦写得出来的。但是,作为一个地道的学者艺术家,他太激动,太天真,太脱世,太不考虑前后左右,太随心所欲。起先他也曾狠下一条心变卖掉家里的千亩良田来换取书法名帖和其他书籍,在范钦的天一阁还未建立的时候他已构成了相当的藏书规模,但他实在不懂人情世故,不懂口口声声尊他为师的门生们也可能是巧取豪夺之辈,更不懂得藏书楼防火的技术,结果他的全部藏书到他晚年已有十分之六被人拿走,又有一大部分毁于火灾,最后只得把剩余的书籍转售给范钦。  范钦既没有丰坊的艺术才华,也没有丰坊的人格缺陷,因此,他以一种冷峻的理性提炼了丰坊也会有的文化良知,使之变成一种清醒的社会行为。相比之下,他的社会人格比较强健,只有这种人才能把文化事业管理起来。太纯粹的艺术家或学者在社会人格上大多缺少旋转力,是办不好这种事情的。  另一位可以与范钦构成对比的藏书家正是他的侄子范大澈。范大澈从小受叔父影响,不少方面很像范钦,例如他为官很有能力,多次出使国外,而内心又对书籍有一种强烈的癖好;他学问不错,对书籍也有文化价值上的裁断力,因此曾被他搜集到一些重要珍本。他藏书,既有叔父的正面感染,也有叔父的反面刺激。据说有一次他向范钦借书而范钦不甚爽快,便立志自建藏书楼来悄悄与叔父争胜,历数年努力而楼成,他就经常邀请叔父前去作客,还故意把一些珍贵秘本放在案上任叔父随意取阅。遇到这种情况,范钦总是淡淡的一笑而已。在这里,叔侄两位藏书家的差别就看出来了。侄子虽然把事情也搞得很有样子,但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意气性的动力,这未免有点小家子气了。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终极性目标是很有限的,只要把楼建成,再搜集到叔父所没有的版本,他就会欣然自慰。结果,这位作为后辈新建的藏书楼只延续几代就合乎逻辑地流散了,而天一阁却以一种怪异的力度屹立着。  实际上,这也就是范钦身上所支撑着的一种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时间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在很长时间内的表现常常让人感到过于冷漠、严峻,甚至不近人情,但天一阁就是靠着它延续至今的。  四  藏书家遇到的真正麻烦大多是在身后,因此,范钦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自己的意志力变成一种不可动摇的家族遗传。不妨说,天一阁真正堪称悲壮的历史,开始于范钦死后。  我不知道保住这座楼的使命对范氏家族来说算是一种荣幸,还是一场延绵数百年的苦役。  活到八十高龄的范钦终于走到了生命尽头,他把大儿子和二儿媳妇(二儿子已亡故)叫到跟前,安排遗产继承事项。  老人在弥留之际还给后代出了一个难题,他们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让两房挑选。  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遗产分割法。万两白银立即可以享用,而一楼藏书则除了沉重的负担没有任何享用的可能,因为范钦本身一辈子的举止早已告示后代,藏书绝对不能有一本变卖,而要保存好这些藏书每年又要支付一大笔费用。为什么他不把保存藏书的责任和万两白银都一分为二让两房一起来领受呢?为什么他要把权利和义务分割得如此彻底要后代选择呢?  我坚信这种遗产分割法老人已经反复考虑了几十年。实际上这是他自己给自己出的难题:要么后代中有人义无反顾、别无他求地承担艰苦的藏书事业,要么只能让这一切都随自己的生命烟消云散!他故意让遗嘱变得不近情理,让立志继承藏书的一房完全无利可图。因为他知道这时候只要有一丝掺假,再隔几代,假的成分会成倍地扩大,他也会重蹈其他藏书家的覆辙。他没有丝毫意思想讥诮或鄙薄要继承万两白银的那一房,诚实地承认自己没有承接这项历史性苦役的信心,总比在老人病榻前不太诚实的信誓旦旦好得多。但是,毫无疑问,范钦更希望在告别人世的最后一刻听到自己企盼了几十年的声音。他对死神并不恐惧,此刻却不无恐惧地直视着后辈的眼睛。  大儿子范大冲立即开口,他愿意继承藏书楼,并决定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充当藏书楼的保养费用。  就这样,一场没完没了接力赛开始了。多少年后,范大冲也会有遗嘱,范大冲的儿子又会有遗嘱……后一代的遗嘱比前一代还要严格。藏书的原始动机越来越远,而家族的繁衍却越来越大,怎么能使后代众多支脉的范氏世谱中每一家每一房都严格地恪守先祖范钦的规范呢?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我们一再品味的艰难课题。在当时,一切有历史跨度的文化事业只能交付给家族传代系列,但家族传代本身却是一种不断分裂、异化、自立的生命过程。让后代的后代接受一个需要终生投入的强硬指令,是十分违背生命的自在状态的;让几百年之后的后裔不经自身体验就来沿袭几百年前某位祖先的生命冲动,也难免有许多憋气的地方。不难想象,天一阁藏书楼对于许多范氏后代来说几乎成了一个宗教式的朝拜对象,只知要诚惶诚恐地维护和保存,却不知是为什么。按照今天的思维习惯,人们会在高度评价范氏家族的丰功伟绩之余随之揣想他们代代相传的文化自觉,其实我可肯定此间埋藏着许多难以言状的心理悲剧和家族纷争,这个在藏书楼下生活了几百年的家族非常值得同情。  后代子孙免不了会产生一种好奇,楼上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到底有哪些书,能不能借来看看?亲戚朋友更会频频相问,作为你们家族世代供奉的这个秘府,能不能让我们看上一眼呢?  范钦和他的继承者们早就预料到这种可能,而且预料藏书楼就会因这种点滴可能而崩坍,因而已经预防在先。他们给家族制定了一个严格的处罚规则,处罚内容是当时视为最大屈辱的不予参加祭祖大典,因为这种处罚意味着在家族血统关系上亮出了“黄牌”,比杖责鞭笞之类还要严重。处罚规则标明: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摈逐,不得与祭。  在此,必须讲到那个我每次想起都很难过的事件了。嘉庆年间,宁波知府丘铁卿的内侄女钱绣芸是一个酷爱诗书的姑娘,一心想要登天一阁读点书,竟要知府作媒嫁给了范家。  现代社会学家也许会责问钱姑娘你究竟是嫁给书还是嫁给人,但在我看来,她在婚姻很不自由的时代既不看重钱也不看重势,只想借着婚配来多看一点书,总还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但她万万没有想到,当自己成了范家媳妇之后还是不能登楼,一种说法是族规禁止妇女登楼,另一种说法是她所嫁的那一房范家后裔在当时已属于旁支。反正钱绣芸没有看到天一阁的任何一本书,郁郁而终。  今天,当我抬起头来仰望天一阁这栋楼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钱绣芸那忧郁的目光。我几乎觉得这里可出一个文学作品了,不是写一般的婚姻悲剧,而是写在那很少有人文主义气息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一个姑娘的生命如何强韧而又脆弱地与自己的文化渴求周旋。  从范氏家族的立场来看,不准登楼,不准看书,委实也出于无奈。只要开放一条小缝,终会裂成大隙。但是,永远地不准登楼,不准看书,这座藏书楼存在于世的意义又何在呢?这个问题,每每使范氏家族陷入困惑。  范氏家族规定,不管家族繁衍到何等程度,开阁门必得各房一致同意。阁门的钥匙和书橱的钥匙由各房分别掌管,组成一环也不可缺少的连环,如果有一房不到是无法接触到任何藏书的。既然每房都能有效地行使否决权,久而久之,每房也都产生了终极性的思考:被我们层层叠叠堵住了门的天一阁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就在这时,传来消息,大学者黄宗羲先生要想登楼看书!  这对范家各房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黄宗羲是“吾乡”余姚人,与范氏家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照理是严禁登楼的,但无论如何他是靠自己的人品、气节、学问而受到全国思想学术界深深钦佩的巨人,范氏各房也早有所闻。尽管当时的信息传播手段非常落后,但由于黄宗羲的行为举止实在是奇崛响亮,一次次在朝野之间造成非凡的轰动效应。他的父亲本是明末东林党重要人物,被魏忠贤宦官集团所杀,后来宦官集团受审,十九岁的黄宗羲在廷质时竟义愤填膺地锥刺和痛殴漏网余党,后又追杀凶手,警告阮大铖,一时大快人心。清兵南下时他与两个弟弟在家乡组织数百人的子弟兵“世忠营”英勇抗清,抗清失败后便潜心学术,边著述边讲学,把民族道义、人格道德溶化在学问中启世迪人,成为中国古代学术天域中第一流的思想学和历史学家。他在治学过程中已经到绍兴钮氏“世学楼”和祁氏“淡生堂”去读过书,现在终于想来叩天一阁之门了。他深知范氏家族的森严规矩,但他还是来了,时间是康熙十二年,即1673牛。  出乎意外,范氏家族的各房竟一致同意黄宗羲先生登楼,而且允许他细细地阅读楼上的全部藏书。这件事,我一直看成是范氏家族文化品格的一个验证。他们是藏书家,本身在思想学术界和社会政治领域都没有太高的地位,但他们毕竟为一个人而不是为其他人,交出他们珍藏严守着的全部钥匙。  这里有选择,有裁断,有一个庞大的藏书世家的人格闪耀。黄宗羲先生长衣布鞋,悄然登楼了。铜锁在一具具打开,1673年成为天一阁历史上特别有光彩的一年。  黄宗羲在天一阁翻阅了全部藏书,把其中流通未广者编为书目,并另撰《天一阁藏书记》留世。由此,这座藏书楼便与一位大学者的人格连结起来了。  从此以后,天一阁有了一条可以向真正的大学者开放的新规矩,但这条规矩的执行还是十分苛严,在此后近二百年的时间内,获准登楼的大学者也仅有十余名,他们的名字,都是上得了中国文化史的。  这样一来,天一阁终于显现本身的存在意义,尽管显现的机会是那样小。封建家族的血缘继承关系和社会学术界的整体需求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藏书世家面临着无可调和的两难境地:要么深藏密裹使之留存,要么发挥社会价值而任之耗散。看来像天一阁那样经过最严格的选择作极有限的开放是一个没办法中的办法。但是,如此严格地在全国学术界进行选择,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家族的职能范畴了。  直到乾隆决定编纂《四库全书》,这个矛盾的解决才出现了一些新的走向。乾隆谕旨各省采访遗书,要各藏书家,特别是江南的藏书家积极献书。天一阁进呈珍贵古籍六万余种,其中有九十六种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有三万七十余种列入存目。乾隆非常感谢天一阁的贡献,多次褒扬奖赐,并授意新建的南北主要藏书楼都仿照天一阁格局营建。  天一阁因此而大出其名,尽管上献的书籍大多数没有发还,但在国家级的“百科全书”中,在钦定的藏书楼中,都有了它的生命。我曾看到好些著作文章中称乾隆下令天一阁为《四库全书》献书是天一阁的一大浩劫,颇觉言之有过。藏书的意义最终还是要让它广泛流播,“藏”本身不应成为终极的目的。连堂堂皇家编书都不得不大幅度地动用天一阁的珍藏,家族性的收藏变成了一种行政性的播扬,这证明天一阁获得了大成功,范钦获得了大成功。  五  天一阁终于走到了中国近代。什么事情一到中国近代总会变得怪异起来,这座古老的藏书楼开始了自己新的历险。  先是太平军进攻宁波时当地小偷趁乱拆墙偷书,然后当废纸论斤卖给造纸作坊。曾有一人出高价从作坊买去一批,却又遭大火焚毁。  这就成了天一阁此后命运的先兆,它现在遇到的问题已不是让某位学者上楼的问题了,竟然是窃贼和偷儿成了它最大的对手。  1914年,一个叫薛继渭的偷儿奇迹般地潜入书楼,白天无声无息,晚上动手偷书,每日只以所带枣子充饥,东墙外的河上,有小船接运所偷书籍。这一次几乎把天一阁的一半珍贵书籍给偷走了,它们渐渐出现在上海的书铺里。  继渭的这次偷窃与太平天国时的那些小偷不同,不仅数量巨大、操作系统,而且最终与上海的书铺挂上了钩,显然是受到书商的指使。近代都市的书商用这种办法来侵吞一个古老的藏书楼,我总觉得其中蕴含着某种象征意义。把保护藏书楼的种种措施都想到了家的范钦确实没有在防盗的问题上多动脑筋,因为这对在当时这样一个家族的院落来说构不成一种重大威胁。但是,这正像范钦想象不到会有一个近代降临,想象不到近代市场上那些商人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会采取什么手段。一架架的书橱空了。钱绣芸小姐哀怨地仰望终身而未能上的楼板,黄宗羲先生小心翼翼地踩踏过的楼板,现在只留下偷儿吐出的一大堆枣核在上面。  当时主持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先生听说天一阁遭此浩劫,并得知有些书商正准备把天一阁藏本卖给外国人,便立即拨巨资抢救,保存于东方图书馆的“涵芬楼”里。涵芬楼因有天一阁藏书的润泽而享誉文化界,当代不少文化大家都在那里汲取过营养。但是,如所周知,它最终竟又全部焚毁于日本侵略军的炸弹之下。  这当然更不是数百年前的范钦先生所能预料的了。他“天一生水”的防火秘咒也终于失效。  六  然而毫无疑问,范钦和他后代的文化良知在现代并没有完全失去光亮。除了张元济先生外,还有大量的热心人想怒力保护好天一阁这座“危楼”,使它不要全然成为废墟。这在现代无疑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工程,靠着一家一族的力量已无济于事。幸好,本世纪三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天一阁一次次被大规模地修缮和充实着,现在已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人们游览宁波时大多要去访谒的一个处所。天一阁的藏书还有待于整理,但在文化沟通便捷的现代,它的主要意义已不是以书籍的实际内容给社会以知识,而是作为一种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存在着,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联想到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怆和神圣。  我们这些人,在生命本质上无疑属于现代文化的创造者,但从遗传因子上考察又无可逃遁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孑遗,因此或多或少也是天一阁传代系统的繁衍者,尽管在范氏家族看来只属于“他姓”。登天一阁楼梯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  很少有其他参观处所能使我像在这里一样心情既沉重又宁静。阁中一位年老的版本学家颤巍巍地捧出两个书函,让我翻阅明刻本,我翻了一部登科录,一部上海志,深深感到,如果没有这样的孤本,中国历史的许多重要侧面将杳无可寻。  由此想到,保存这些历史的天一阁本身的历史,是否也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呢?裴明海先生递给我一本徐季子、郑学溥、袁元龙先生写的《宁波史话》的小册子,内中有一篇介绍了天一阁的变迁,写得扎实清晰,使我知道了不少我原先不知道的史实。但在我看来,天一阁的历史是足以写一部宏伟的长篇史诗的。我们的文学艺术家什么时候能把范氏家族和其他许多家族数百年来的灵魂史袒示给现代世界呢?

风雨天一阁余秋雨赏析,风雨天一阁阅读理解

1.表现了文人对于文化的深层理解,呼吁文化艺术家们将目光多投向那些记载着特定历史的苍老标志,思考了应将某些文化遗产袒示于事。 2.纯属个人理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3.文中说:天一阁只是一个藏书楼,但他实际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 4.于是作者便思考了华夏文明,接着便思考了藏书,希望能留住中国文化,由此便提出了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 5.讲述了范氏家族同天一阁的风风雨雨。 6.后面便举了些反例,对天一阁的思考和对中国文化的沉思,以此思考并呼吁文化艺术家们应将目光投向这些文化奇迹,将为守住文化的灵魂即名字公诸于世,纪念他们所做出的贡献。

百年风雨天一阁,历尽沧桑藏书人什么意思

天一阁及其主人百年沧桑非常辛苦。 形容饱经忧患,经历了许多变故。 其实漂泊异地的人都挺不容易的,因为这样的生活大多不易而又无法诉说,这是一种冷暖自知的生活状态。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800字?【连载】余秋雨:文化苦旅并不苦--16.风雨天一阁

本文编辑:admin

本文相关文章:


无穷之路悬崖村观后感?下联无穷之路上联怎么对

无穷之路悬崖村观后感?下联无穷之路上联怎么对

本文目录无穷之路悬崖村观后感下联无穷之路上联怎么对扶贫纪录片《无穷之路》的口碑如何这档综艺中有哪些感人故事无穷之路有机茶叶外媒怎么评价无穷之路无穷之路为啥在香港收视率低纪录片《无穷之路》观后感范文三篇无穷之路在哪个APP看《无穷之路》免费在

2024年6月27日 03:20

幼儿园画展观后感?幼儿园画展的意义与价值

幼儿园画展观后感?幼儿园画展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目录幼儿园画展观后感幼儿园画展的意义与价值儿童画展观后感幼儿园画展解说词有创意的儿童画展名称庆国庆幼儿美术作品展活动总结幼儿园关于国粹的画展主题名称幼儿园画展主题名字国庆节如何庆祝幼儿画展幼儿园画展观后感 导语:画展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

2024年6月16日 06:50

健康第一课2021(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个人观后感)

健康第一课2021(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个人观后感)

本文目录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个人观后感春季开学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2023年观后感2021年开学健康安全第一课中学生观后感作文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主题观后感2021年开学健康安全第一课小学生观后感心得春季开学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观后感2021开学心

2024年6月14日 20:40

俞敏洪上海交大演讲(求一篇[俞敏洪上海交通大学演讲].在上海交大演讲“在失败和探索中成长的观后感” 1000字左右!!!!!)

俞敏洪上海交大演讲(求一篇[俞敏洪上海交通大学演讲].在上海交大演讲“在失败和探索中成长的观后感” 1000字左右!!!!!)

本文目录求一篇[俞敏洪上海交通大学演讲].在上海交大演讲“在失败和探索中成长的观后感” 1000字左右!!!!!、俞敏洪针在上海交大的创业演讲对你择业、创业和人生有何启发俞敏洪在成人礼上说了什么求一篇[俞敏洪上海交通大学演讲].在上海交大演

2024年6月14日 08:10

公司的力量纪录片(影片《公司的力量》观后感5篇)

公司的力量纪录片(影片《公司的力量》观后感5篇)

本文目录影片《公司的力量》观后感5篇求高清纪录片真正的720P求《公司的力量》高清下载如何看待《公司的力量》纪录片纪录片《公司的力量》的观后感求纪录片《公司的力量》全集下载地址,谢谢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观后感记得以前在央视看到一部纪录片,纪录了

2024年6月11日 08:10

爱怕什么 毕淑敏(爱怕什么读后感)

爱怕什么 毕淑敏(爱怕什么读后感)

本文目录爱怕什么读后感爱怕什么的作者简介爱怕什么:毕淑敏心理散文毕淑敏爱怕什么毕淑敏心理散文毕淑敏的爱怕什么的中心论点毕淑敏《爱怕什么》句子赏析(三处)毕淑敏《爱怕什么》读后感读毕淑敏散文爱怕什么有感爱怕什么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

2024年6月4日 12:30

战马观后感?《战马》中的好词佳句

战马观后感?《战马》中的好词佳句

本文目录战马观后感《战马》中的好词佳句《战马》观后感《战马》读后感《战马》的观后感战马作者简介 战马作者介绍《战马》故事梗概战马主要内容战马观后感   《战马》出版于1982年,是英国作家迈克尔·莫伯格的著名作品,是一部典型的儿童动物叙事小

2024年6月1日 04:20

卡特教练电影(电影卡特教练观后感)

卡特教练电影(电影卡特教练观后感)

本文目录电影卡特教练观后感《卡特教练》观后感《卡特教练》影片观后感励志电影《卡特教练》《卡特教练》影评电影卡特教练观后感   卡特教练电影观后感范文【1】   《卡特教练》这部电影令人印象深刻,不仅因为电影剧情的真实性和励志性,更因为

2024年5月21日 13:00

小小少年心向党第一条红领巾读后感(飘扬的红领巾观后感)

小小少年心向党第一条红领巾读后感(飘扬的红领巾观后感)

本文目录飘扬的红领巾观后感如何写少先队员看了后感想红彤彤的纪念日读后感怎么写阳光下的红领巾读后感怎么写致敬红领巾读后感少先队队刊读后感500 字博学红领巾的读后感内容怎么写党旗引领我成长读后感怎么写飘扬的红领巾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一

2024年5月18日 18:50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我们是怎样过的母亲节》读后感600字)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我们是怎样过的母亲节》读后感600字)

本文目录《我们是怎样过的母亲节》读后感600字母亲节,我们要怎么过《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全文,急急急!!!!!!!!!!!!!!!!!!!!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阅读题答案《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斯蒂芬写作背景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我们是怎

2024年5月11日 20:50

《为时代育新人》青春之歌观后感心得500字10篇?小妹茜的人物简介

《为时代育新人》青春之歌观后感心得500字10篇?小妹茜的人物简介

本文目录《为时代育新人》青春之歌观后感心得500字10篇小妹茜的人物简介《为时代育新人》青春之歌观后感心得500字10篇 2022年《为时代育新人》青春之歌观后感心得500字10篇 一档极具原创特色的大型实景式移动思政节目《为时代育新人》

2024年5月8日 08:30

靠樱桃树供孙读书(外公是棵樱桃树读后感)

靠樱桃树供孙读书(外公是棵樱桃树读后感)

本文目录外公是棵樱桃树读后感《外公是棵樱桃树》读后感500字读《小樱桃树的故事》有感阅读存折——《外公是棵樱桃树》(寻访童年实践活动)有关外公是棵樱桃树的读后心得三篇外公是棵樱桃树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

2024年5月5日 17:20

霓虹灯下的新哨兵(霓虹灯下哨兵观后感)

霓虹灯下的新哨兵(霓虹灯下哨兵观后感)

本文目录霓虹灯下哨兵观后感霓虹灯下的哨兵观后感霓虹灯下的新哨兵观后感怎么写电影:《霓虹灯下前哨兵》 观后感 急急急急!!~!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简介《霓虹灯下的哨兵》简介《霓虹灯下新哨兵》的影评观看霓虹灯下的哨兵影评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讲

2024年5月3日 19:10

《三个傻瓜》的观后感?《三个傻瓜》的歌词

《三个傻瓜》的观后感?《三个傻瓜》的歌词

本文目录《三个傻瓜》的观后感《三个傻瓜》的歌词五月天《三个傻瓜》歌词的意思三个傻瓜歌词求五月天的三个傻瓜的歌词股市三傻是哪三傻三个傻瓜的故事三个傻瓜——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五月天的 五月天的【三个傻瓜】的歌词《三个傻瓜》的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

2024年4月27日 13:50

那一束狗尾巴草(那一束狗尾巴草---《陈二狗的妖孽人生》读后感)

那一束狗尾巴草(那一束狗尾巴草---《陈二狗的妖孽人生》读后感)

本文目录那一束狗尾巴草---《陈二狗的妖孽人生》读后感狗尾草句子短句唯美那一束狗尾巴草上映了吗(原创散文)狗尾巴草摇曳的童年狗尾草花语与寓意写作文狗尾巴草那一束狗尾巴草3季为啥没有了那一束狗尾巴草---《陈二狗的妖孽人生》读后感     

2024年4月14日 05:00

《生命列车》读后感?生命的列车

《生命列车》读后感?生命的列车

本文目录《生命列车》读后感生命的列车生命列车的诗歌原文生命的列车诗歌《生命的列车》的完整诗词内容彼此分手了,男方发是啥意思啊生命的列车人生感悟译|生命的列车(文言)《生命列车》的原文是什么《生命的列车》赏析《生命列车》读后感   生命列车告

2024年4月13日 05:00

地面太烫蜗牛开急速(极速蜗牛的观后感)

地面太烫蜗牛开急速(极速蜗牛的观后感)

本文目录极速蜗牛的观后感蜗牛为什么会冬眠蜗牛多少度热水能烫死菜地里有蜗牛太多怎么灭动画电影《极速蜗牛》观后感极速蜗牛的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

2024年4月7日 10:50

前往奇妙玩具店的旅行(《爱德华的奇妙之旅》读后感范文)

前往奇妙玩具店的旅行(《爱德华的奇妙之旅》读后感范文)

本文目录《爱德华的奇妙之旅》读后感范文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优秀读后感爱德华的奇妙之旅1000字读后感爱德华的奇妙之旅读后感《爱德华的奇妙之旅》读书笔记《爱德华的奇妙之旅》的读后感《爱德华的奇妙之旅》读后感范文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讲述了一个

2024年4月4日 13:50

开学第一课感想(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怎么写)

开学第一课感想(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怎么写)

本文目录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怎么写开学第一课观后感450字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感悟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是什么《开学第一课》观后心得10篇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总结八篇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怎么写 2023年开学第一课节目观后感(13篇) 2022年《

2024年4月2日 06:20

多角度看神十四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观后感日记150字大全)

多角度看神十四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观后感日记150字大全)

本文目录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观后感日记150字大全神舟十四号发射成功观后感300字【10篇】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了,此次发射有什么重要意义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观后感神舟十四号发射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神舟十四号发射观后感作文10篇观神舟十

2024年3月30日 18:10

更多文章:


福建哪里有熊猫?厦门海沧动物园与福州动物园哪个比较好玩啊

福建哪里有熊猫?厦门海沧动物园与福州动物园哪个比较好玩啊

本文目录福建哪里有熊猫厦门海沧动物园与福州动物园哪个比较好玩啊厦门海沧动物园具体位置在哪里,坐哪一路车厦门海沧野生动物园有熊猫吗厦门哪里有动物园二年级春游作文厦门海沧动物园和灵玲动物园哪个好海沧动物园现在在哪里厦门灵动物园门票价格厦门海沧有

2024年4月26日 21:10

《琦君散文》读后感?琦君散文集读后感800字

《琦君散文》读后感?琦君散文集读后感800字

本文目录《琦君散文》读后感琦君散文集读后感800字《春酒》读后感春酒的读后感10字春酒读后感读书笔记(分:好词;好句;文章主要讲了什么;350字读后感)(语文)琦君散文《春酒》好词好句《文化苦旅》读后感《琦君散文》读后感   《琦君散文》读

2024年6月17日 08:30

猪八戒吃西瓜(猪八戒吃西瓜作文200字)

猪八戒吃西瓜(猪八戒吃西瓜作文200字)

本文目录猪八戒吃西瓜作文200字猪八戒吃西瓜是在哪一回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歌词猪八猪八戒呀吃西瓜,歌名是什么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是什么《猪八戒吃西瓜》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猪八戒吃西瓜的歇后语是

2024年6月9日 12:30

一般现在时的句子(10个一般现在时句子)

一般现在时的句子(10个一般现在时句子)

本文目录10个一般现在时句子一般现在时英语句子一般现在时句子英语 一般现在时 的例句有哪些关于英语一般现在时句子十个一般现在时的句子加翻译一般现在时有哪些句子一般现在时例句一般现在时的句子有关一般现在时的句子(10个)10个一般现在时句子 

2024年3月23日 04:10

1000元创业(大学生创业补贴1000元什么时候发)

1000元创业(大学生创业补贴1000元什么时候发)

本文目录大学生创业补贴1000元什么时候发1000块怎么赚钱1000元投资赚钱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政策想在小县城做买卖,本金1000元可以做些什么一千元的投入,在当下市场上,能做哪些利润不错的小生意呢大学生创业补贴1000元什么时候发大学生创

2024年5月12日 20:50

三年级作文我的同学(三年级我的同学作文7篇)

三年级作文我的同学(三年级我的同学作文7篇)

本文目录三年级我的同学作文7篇三年级我的同学作文300字6篇我的同学300字作文三年级上册我的同学三年级作文【八篇】三年级作文我的同学三年级我的同学300字作文【八篇】我的同学三年级作文我的同学作文三年级300字左右三年级我的同学作文300

2024年4月9日 18:50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本文目录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什么意思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哪里“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天

2024年4月26日 04:20

银行客户经理(银行客户经理是做什么的)

银行客户经理(银行客户经理是做什么的)

本文目录银行客户经理是做什么的银行客户经理需要什么特长和技能银行的客户经理属于什么岗位银行个人客户经理的发展前景银行客户经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有哪些农业银行客户经理做什么银行客户经理竞聘自我评价书银行客户经理工作计划报告【三篇】银行客户经理有什

2024年5月17日 10:30

冶金设备管理(冶金工业部冶金企业设备隐患管理办法)

冶金设备管理(冶金工业部冶金企业设备隐患管理办法)

本文目录冶金工业部冶金企业设备隐患管理办法冶金工业部钢铁企业设备事故管理办法钢铁冶金设备维护专业怎么样_就业方向_主要学什么钢铁冶金设备维护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岗位有哪些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有什么专业冶金设备如何维护保养冶金专业就业方向和前景

2024年4月23日 05:30

写昆虫的作文(描写昆虫的作文250字)

写昆虫的作文(描写昆虫的作文250字)

本文目录描写昆虫的作文250字描写昆虫的初中作文写昆虫的作文描写虫子的作文描写昆虫作文雨中的毛毛虫描写昆虫的小短文描写昆虫的作文250字   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收集了描写昆虫的作文250字

2024年6月5日 20:40

不被大风吹倒(盆栽三角梅如何防止被风吹倒)

不被大风吹倒(盆栽三角梅如何防止被风吹倒)

本文目录盆栽三角梅如何防止被风吹倒椰树怎样避免强风吹倒莫言对青年人寄语——不被大风吹倒大风吹不倒高楼的原理怎样防止大树被风吹倒《不被大风吹倒》——莫言看《不被大风吹倒》有感不要被大风吹倒:晋文读书笔记盆栽三角梅如何防止被风吹倒盆栽三角梅如何

2024年4月16日 14:10

学如逆水行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出自哪里)

学如逆水行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出自哪里)

本文目录“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出自哪里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下一句是什么呢谚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意思是啥学如逆水行舟的下一句学如逆水行舟下一句学如逆水乘舟不进则退的意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意思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解释及出

2024年3月3日 05:50

再见2017(再见2017 你好2018韩文)

再见2017(再见2017 你好2018韩文)

本文目录再见2017 你好2018韩文再见萧郎的所有作品再见2017你好2018作文600字再见了,2017年的五(1)班作文的开头再见2017,你好2018作文【五篇】八月再见九月你好祝福的词语再见这首歌原唱是谁再见是谁唱的歌你会用哪几个

2024年6月23日 23:10

表达思念母亲的句子(表达思念母亲的句子)

表达思念母亲的句子(表达思念母亲的句子)

本文目录表达思念母亲的句子思念母亲的句子想母亲的句子思念想念母亲的句子追思母亲的句子表达思念母亲的句子表达思念母亲的句子:1、年事有寿而尽,生命无所不在。母亲终于与我们永别了,但是她对亲人和朋友的真挚情感,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生活的执著信念

2024年4月21日 08:30

七年级上册寒假作业(初一年级上学期语文寒假作业答案)

七年级上册寒假作业(初一年级上学期语文寒假作业答案)

本文目录初一年级上学期语文寒假作业答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寒假作业2020年七年级上册寒假作业答案七年级上册英语寒假作业答案参考七年级上册寒假作业考的是七年级上册内容吗数学七年级上册寒假作业答案【六篇】初一年级上学期语文寒假作业答案以下是 为

2024年5月23日 17:50

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办法(软件开发的项目,如何进行范围管理)

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办法(软件开发的项目,如何进行范围管理)

本文目录软件开发的项目,如何进行范围管理浅谈软件开发项目的实施控制与进度管理软件开发过程当中项目管理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分散的开发团队怎么进行项目管理行业软件开发,经常有变动,多是几个项目同时进行,如何进行项目管理如何做好软件项目质量管理软件

2024年4月19日 19:40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笔记(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堂笔记怎么写)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笔记(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堂笔记怎么写)

本文目录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堂笔记怎么写《走一步,再走一步》听课笔记求初一下学期语文听课记录,人教版的,七年级语文听课记录笔记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笔记七年级上册语文书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笔记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堂笔记走一步 再走一步课堂

2024年3月1日 18:10

圣诞节是那一天(请问:圣诞节是几月几日)

圣诞节是那一天(请问:圣诞节是几月几日)

本文目录请问:圣诞节是几月几日圣诞节日是哪天圣诞节是哪天请问:圣诞节是几月几日圣诞节是每年12月25日,前一天12月24日是平安夜。在国外,圣诞节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春节,过节的习俗也是新奇又有趣,比如奥地利,会在圣诞节来临前,在装满清水的瓶

2024年4月12日 21:10

关于雨的现代诗(写雨的现代诗)

关于雨的现代诗(写雨的现代诗)

本文目录写雨的现代诗关于雨的现代诗歌有关于雨的现代诗描写雨的现代诗雨的现代诗10首雨天的现代诗雨的现代诗雨的现代诗总汇关于雨的现代诗写雨的现代诗   导语:雨,是最寻常的,它是天空的眼泪,是天空释放心情的表现。那么,有关写雨的现代诗有哪些呢

2024年5月1日 02:40

奇幻少年漂流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观后感)

奇幻少年漂流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观后感)

本文目录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观后感少年奇幻漂流记剧情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真实故事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真实故事是什么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真实的故事么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了哪两个故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最后的真相是什么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真实情况是什么为什

2024年5月7日 11:50